时间:202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领子和袖子是服装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最能彰显中华传统服饰独特魅力的部位之一。在华夏的历史当中,领和袖早已不是服饰那样简单,它们不仅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更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改变着历史的进程,而是我们熟知的“领袖”一次也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领”和“袖”到底有着哪些故事和寓意?“领袖”一次又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呢?

司马昭与魏舒

三国的后期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司马懿,司马懿有一个儿子叫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司马昭还留下了另外一句话,叫做“人之领袖”,可能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那么,这个“人之领袖”说的是谁呢?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一位大臣叫做魏舒。关于魏舒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也不见得知道,接下来我们就讲讲他们的故事。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历史上称为晋文帝。魏舒是他的大臣,每次朝会以后司马昭都目送魏舒走出很远很远。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目送一个人走很远很远,那么可能是爱之深或者是恨之切。当然,这个地方发生的是第一种情况,就是爱之深。所以目送完魏舒以后,司马昭就满心感慨地说:

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于是“领袖”就由原来服装部件的名称引申出了新的含义。那么司马昭嘴里这个“领袖”到底是什么意思?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领袖是不是一个意思?那个年代成为领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今天我们的人一提到领袖就会想起来领头人,但是在司马昭这里这个领袖不是领头人,为什么呢?因为魏舒是他的部下,如果说魏舒是领头人,那么司马昭算什么呢?所以这个含义并不是领袖。但是司马昭可以称魏舒为领袖呢?

我们看一看,这个领子是跟头脑相接的,是指挥所在,而袖子是围绕着手臂的,是手段的象征。所以说一个人是领袖很显然说这个人脑子好用,手段高明,思考力也强,行动力也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杰出的人。但是尽管再优秀,再杰出,也不是领头人,因为在古代的服装里头,领袖不是服装的最高级别的,地位不是最高的,在领袖之上还有冠冕。也就是说在人之领袖之上,还有人之龙凤。所以司马昭成为魏舒为领袖,实际上他自己也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就是自己的地位相当于冠冕,相当于龙凤。即使是这样,魏舒也是不得了,被称为领袖很显然是头脑聪明,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那么我们看一看,魏舒是不是这样的人。

首先魏舒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魏舒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他是他外婆给她带大的。魏舒年轻的时候,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周围的人认可,就连他的一个当官的亲戚都这样说他,他要如果是将来能管几百户人家,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其实这还是亲戚给他面子,挑好听的说,如果不好听的说,他将来如果能够有大出息,那我的姓都愿意倒过来写。果然,魏舒在四十岁之前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日子过得不怎么的。在古代那个时候,人的寿命普遍偏短,到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出息的话,这一辈子差不多就快过去了,但是魏舒一直坚信这一辈子他会出人头地。我们今天总说信念很重要,当然这个对魏舒来讲同样很重要,因为魏舒有这样一个信念,终于等到了一次机会。

就是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头要考核属官,察举孝廉,魏舒就想去参加这个考试的,但是他自己的亲戚朋友大都不太支持他去。但是魏舒却不这样想,他说现在有一个考试机会,自己就想去试一试。魏舒用了一百天时间,学习了儒家经典,结果居然考上了。由此可以看出魏舒的头脑是十分聪明的,但是有这么聪明的头脑就能成为领袖吗?

魏舒考是考上了,但是后来的发展也没有那么顺利。因为那个时候也要精简机构,精简的名额下来了,魏舒一看就干脆自己卷铺盖走人了,把机会留给了其他同僚。魏舒这个人人品不错,尽管当时自己卷铺盖走人了,当时毕竟还是有一些部门需要扩大的,所以辗转几次之后就进入了军队当参谋,相当于文职。那个时候的军队需要训练和比武,魏舒所在的这个军队的比武主要比的是射箭。其实这个事情跟魏舒这个文职没有多大的关系,结果有一次,恰好比赛的人数不够了,结果就让魏舒上去凑人数。结果魏舒上场之后百发百中,打遍全场无敌手,所以一下子就轰动了。这个时候魏舒的领导看了以后就非常感慨,从这儿以后魏舒就开始当官了,后来就进入府中,朝中。

所以从魏舒的经历来看,这个人是有头脑,有才华的,所以被称为领袖也是当之无愧的。

领子的演变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华服饰的领子可以说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变化。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华传统服饰的领子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譬如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汉服交领和唐朝风行的袒领。但是在这些领子背后,所蕴含的含义早已不是服装配件那样简单了。那么中华服饰的领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呢?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原因呢?

当然,魏舒仅仅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我们中国词汇当中这个“领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味。下面我们就先从这个领子开始讲起。在我们中国古代文献《格致镜原》当中有一个对领子的定义,是这样说的:

领,颈也,以壅颈也,亦言总领衣体味端首也

领子是接着脖子,是来围合脖子的,也是一件衣服的开头部分。中国古代的领形是非常之丰富的,各种各样的领形在其他地方我们都见过,但是中国古代领子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线条的。整个大的趋势基本上是从夏商周开始到隋唐是逐渐地走向开放和多样的。接下来从宋朝开始到明清,是逐渐地走向封闭的。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呢?这里头我们分析,可能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天气原因。我们的汉服最开始是由黄帝开创的,黄帝生活的那个年代温度比我们后来要高,所以当时的领子虽然没有记载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应该就是我汉服当中最为典型的一种领子,交领。黄帝之后,气温有所下降,亚热带植被向驰道这个方面回缩了大概六百公里左右,这个时候领子是怎么改变的呢?这时候就看到我们汉服设计的优势了,天气热的时候这个交领就打开的大一点,天气冷的时候就可以裹得紧一点,并且里边加一些衬衣,多几道领子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后来到了唐朝,唐朝又是一个天气比较炎热的时代,这个时候领子就逐渐逐渐走向开放了,所以出现了袒领。穿袒领也有一定的比例。在宋朝开始,天气就开始变冷了,尤其是到明清之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小冰河期,这个时候领子就竖起来了,把脖子围得更严了。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文化原因。因为中国的服装设计主要有这么几种文化形态在影响它,一个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一个是强化礼制的这种理念,还有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古代开始一直到两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的比例比较大,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服装都显得比较自然,流畅,宽松,领子也会表现出这样一种特色和风格。到了唐代的时候,由于多种文化并存,所以这个领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我们今天很多的领形其实在唐朝都已经出现过。接下来到了宋朝开始,强化礼制的这种思想观念对服装的影响比例开始加强了。越来越强调礼教,所以像唐朝那种袒领低胸的服装慢慢就被别人看成是有伤风化了,所以领子就逐渐开始走向封闭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实力原因。西方人他们比较早期的领子都是封闭的,所以脖子仰得很高,人显得很高傲,但是后来他们向全世界扩张的时候,他们推出了一件西装,而西装的领子是平的,是开的,所以平等,开放,向全世界传递了一种友好的信号。所以西装后来成了国际的通行服装。但是咱们中国在最近这几百年里头,受人侵略,被动挨打,因此就激发出来了我们另外一种心理,我们要有一种自我们保护和坚守,积极意义在于就是有了这样的保护和坚守,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的文化就会保留下来。

我们知道有了服装当然就开始有领子,服装发展了几千年,大家在上面做了很多文章,同样也会在领子上作很多文章。比如皇帝穿的“黻”,这个上面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就是十二章纹当中唯一抽象的符号,这个符号就是“黻”,图形就是两个“弓”相背组成的,那么这个符号的意义是什么?是善恶相背,是非分明。这个符号经常出现在咱们古代的建筑,古代器皿以及古代的一些绘画当中。那么这个符号在领子上,这种领子就叫黻领。因为这种领子跟皇帝的脑袋想连接,所以是在提示皇帝你一定要是非分明。

当然说古代的时候,有人在领子上坐文章,现在人难道就没有做文章的吗?当然也有,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花样年华》,这个电影得了很多奖。这部电影当中女主人公苏丽珍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很多人也就很喜欢这个角色。在这个电影当中,苏丽珍这个人物一共换了二十几件旗袍,这二十几件旗袍从款式上,从色彩上,从面料上以及从它的纹样上都在不停地变化,但是只有一个东西一直没变,那就是那个绝高的领子。因为这个领子比较高,它就代表了这个人,自我保护和坚守更加强调。领子实际上是内外之间的一堵墙,领子越高,实际上这个墙越难翻越。所以由于有这个高领,就向我们暗示苏丽珍这个人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假如说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苏丽珍不是穿这个高领旗袍,她是穿着袒领低胸的服装出场的话,整个这个电影的味道就发生变化了,这个苏丽珍恐怕就不是在坚守什么了,而是在诱惑什么了。当然了,电影是简单的,表现的只是一两个维度而已。我们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所以大家不要用领子的高低去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袖子的大用

袖子在中华传统服饰当中可以说是最具有独特魅力的部件之一,尤其是在汉服礼服中经常使用的广袖。它宽大的袖口不仅给予了无数文人墨客无限的想象空间,更是在不经意间改变着历史的走向。那么究竟还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是在描绘袖子,在我们熟知的一些历史事件当中,又有没有袖子的出现呢?

前面我们讲了领子,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关于袖子的故事。当然跟袖子有关的故事,其实说起来有很多很多。我们说一个人不帮忙叫做袖手旁观;那我们说一个人很阴险叫袖里藏刀;我们说一个书生在那儿读书有美女相伴啊,那个又叫红袖添香;我们如果说这个人做事情脑子很灵很有手段,那一般我们形容她叫做长袖善舞;我们要说一个当官的不贪婪,这个袖子里头没有藏着一些金银财宝,所以走起路来叫两袖清风。

袖子还能做很多很多大的事情,比如说在汉朝的时候就有因为一只袖子改变了一个封地的大小。汉景帝时期,他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了王,并且每一个王都封了一片土地。当然有一些的儿子是宠妃生的,所以封的土地条件就比较好,要么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要么就是纵横千里,地域广大,所以那些都是比较满意。但是定王刘发给他封的地封到长沙,而长沙这块地当时生产很落后,人烟稀少,而且地盘也很小,所以刘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刘发会得到这样一个待遇呢?因为刘发的母亲不是嫔妃,只是个侍女,但是后来偶然有一次汉景帝跟她亲近了,于是就生下了刘发。所以刘发的母亲既然是比较卑微,也就影响到了儿子。

后来过了几年,汉景帝过生日,各路的皇子他们要回来给老父亲庆祝生日。那个时候我们知道文景之治,所以整个朝廷都比较富裕,于是首都就显得非常热闹,张灯结彩。刘发回来一看首都这种繁荣景象,再对比一下自己长沙那个地方,心里就更加难受了,所以在正式的寿礼上,大臣们包括各路的封王的这些儿子们都在那儿载歌载舞的,行三拜九叩大礼。但是刘发是怎么做的呢?在《太平御览》中是这样记载的:

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

就是刘发只是在那儿简单地摆弄几下袖子,那个举手投足也是小里小气的,所以旁边的人都笑话他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笨啊?连行一个礼你都不会吗?刘发也不说话,依然是这样。当然他这种别别扭扭的动作就被汉景帝看到了。汉景帝责备他,说儿啊,你到底是不会行礼还是不想给我行礼啊?这时候刘发说了儿臣当然是会行礼的了,只是这个地方太小,回旋不开。汉景帝一听原来是刘发嫌自己的封地小,刚想到要发火,但是一想也对啊,既然都是自己的儿子,那总得一碗水端平吧,于是就给刘发追加了很多封地。所以“长沙不足舞”这个典故说它是地域狭小,无法施展。今天大部分的长沙人应该了解这个典故。

这个袖子不仅仅能够改变地盘的大小,有的时候还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轨迹。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荆轲刺秦王。荆轲把地图拿到了秦始皇面前,然后慢慢地展开,展到最后,图穷匕首见。这个时候荆轲一把就抓住了秦始皇的袖子,然后抓起匕首,就朝秦始皇刺过去。但是天不作美,这一下没有刺中,于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这样记载的: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突然遇到这么大的变故,在生死关头,秦始皇大惊。这个时候如果不惊就是非人类的,大惊之后怎么办呢?“自引而起”,自己站起来了。当时袖子别被人揪住的,这个时候还能自己站起来,说明这个求生的不能有多么强大,而“绝袖”就是把袖子给撕断了,这样子秦始皇才逃脱了。这么一大件事情啊,假如没有这只袖子,那么历史到底会怎么写?历史的轨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简直无法想象,所以这只袖子是改变历史的袖子。

那么现在问题出来了,说“自引而起,绝袖”,那么这个“绝袖”是怎么绝的呢?为什么会绝呢?我们按照现代的看法分析起来,可能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这个袖子面料不结实,被拉断了,但是这种可能比较小。因为秦始皇这个帝王之尊,他穿的衣服的面料肯定是最好的,并且当时这个礼服或者朝服它都是双层的,所以拉断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第二种可能就是荆轲抓住秦始皇袖子的时候,秦始皇站起来,这个袖子绷紧了,荆轲一匕首刺过去,在袖子上刺出了一个豁口,于是袖子从豁口这个地方被拉断了。但是由于秦始皇的袖子比较宽大,这个匕首并没有伤到秦始皇的胳膊,我们知道当时荆轲这个匕首上是有剧毒的,如果沾到胳膊,那么秦始皇恐怕就性命不保了。但是前两种可能倒都没有第三种可能性更大。

第三种可能就是秦始皇的袖子中间这个地方有一个接缝,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会有个接缝,这就是我们古代的服装的裁剪方式有关系了。服装中间有道中缝,从中缝向外出去,那么它的使用的这个方式跟我们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的袖子是在肩部这个地方连接起来,但是古代都是连肩袖,但是在胳膊中间会有一个接缝。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秦朝的时候,按照秦朝当时的布匹的幅宽是两尺半,合我们今天大概是五十八公分左右的时候会有一个接缝,中缝之后再接一个幅宽,就超出我们的手了,所以古代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因为有了这一条接缝,所以不论你前边是不是能把整块不拉断,不论你是不是在它刺了一个缺口,两个人一用力,袖子就从中缝这里开始断开就成了必然。所以荆轲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条接缝居然就成为了他刺秦这件事能不能够成功的一条巨大的鸿沟。

“领袖”的演变

在中华传统的观念中,领子和袖子作为服饰当中的两个重复的组成部分,分别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可是当两者合二为一,组成“领袖”一词的时候,却又有了崭新的意义。尽管从明朝开始,“领袖”一词已经逐渐显示出了“领头人”的含义。但是仍然包含着固有的“杰出者”的寓意。在清朝之后,则慢慢归结成代指领头人的词语。那么“领袖”一词意义的转变到底是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呢?

我们刚才讲过了在司马昭的时候,他说出那个领袖,表达的是杰出者,而不是领头人。在他后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领袖依然是杰出者这样一个含义。但是今天我们说领袖就是领头人了。那么“领袖”这个人什么时候从文化上升级成为领头人的呢?我们知道这个领袖原来之所以表达的是杰出者,而不能成为领头人,是因为在这个领袖之上,还有一个东西叫冠冕,这个冠冕存在,那么它的地位就比领袖高。所以领袖要想升级,就得等这个冠冕的地位被弱化下来。

后来到了清朝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知道清朝平明都是梳辫子的,并且头上前边这块头发都要剃掉,所以头上就没有什么东西了。虽然说清朝的官员还有官帽,但是广大老百姓头上已经没有装饰了,所以这个时候它就为领袖的含义的升级应该说打下了广泛的群众的心理基础。后来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就出了一件大事,这个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当然这个变法刚刚进行了一百天,因为触犯了慈禧太后,还有那些守旧派的他们的利益,所以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后谭嗣同等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宣告这个变法失败。但是尽管这个变法失败了,老百姓渴望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种心愿就变得越来越强烈了。我们近代有一位大学者章士钊先生,他用笔名黄中黄在《沈荩》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北方之谭嗣同,南方之唐才常,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

这个里面用的“领袖”,其实已经不再是过去杰出的含义了,而是领头人的含义了,跟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领袖”的含义很接近了。

词汇的变化和我们服装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领袖”这个词的含义的升级也跟我们政治理念的变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过去冠冕大于领袖,但是冠冕是谁戴呢?当然是官员戴,所以在这个封建王朝,长久以来,这官员跟民众的关系基本是对立的,他是朝廷派来管制民众的,甚至有的官员还欺压民众。而领袖则不同,领袖他是什么,是民众利益的代表人,是大家事业的领头人。所以跟自己是一个群体,是一个战壕的,所以这种角度的变化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可以这样说,冠冕时代它体现的是什么?叫“君权神授”,而领袖时代体现的就是人民意志了。在我们提起领袖的时候我们内心里面充满了尊重,支持,比如说人民领袖。这个领是一座山,而袖是两江水,所以领袖虽然只是服装部件的名称,但是后来它的概念,感觉的演变最终都融到了我们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乃至管理等等各个领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3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