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51241.html

古人云:“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即:福气淡薄的人,必定对别人也尖酸刻薄,而越是刻薄待人,他们的福气则越是淡薄。福气深厚的人,必定对别人也宽厚仁慈,而越是忠厚待人,他们的福气则越是厚重。由此可见,薄德之人,福气也浅薄;厚德之人,福气也深厚。

那么,哪些行为属于薄德?薄德之人都有什么特征呢?

咸丰九年九月二十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凡人凉薄之德,约有三端,最易触犯”,即薄德之人,往往有这3个特征!一个人福气越来越少,往往也会有这三个迹象。到底是哪三个特征或迹象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1、幸灾乐祸,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闻人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即:听说某人有什么糗事,或败谁谁遭遇了失败,则幸灾乐祸,嫉妒他人成功和名声,恨不得能够落井下石,这便是薄德之人的特征之一。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幸灾乐祸”的人,而且越是底层社会,这种人越多。因为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和提防,总是生怕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他们不担心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人成功了,却总是在意自己身边的人的成功。

一个人喜欢幸灾乐祸,究其原因,大的方面是因为德行不够,小的方面是因为嫉妒心理作祟。熟不知,人世间许多的罪恶,归根结底,根源都是“妒忌”二字。所以,曾国藩告诫儿子说:“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没有比饶恕别人更善良的了,没有比嫉妒别人更凶恶的了。

清朝名臣张英也在家训中说:“幸灾乐祸之人,不过自成其薄福之相耳,于人又何损乎?”由此可见,幸灾乐祸的人,品德浅薄, 福气也必定浅薄!

2、不安分守己,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而或不能受命,居卑而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譬诸金跃冶而以莫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秩序,倡导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 ,所以他非常反对某些人破坏社会秩序,不安分守己,因为这些行为是为个人谋求私利,终究是薄德又薄福。

孔子云“五十知天命”,曾国藩也赞成“天命”的说法,于是他说:“君子以知命为 要务”,即: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贪得无厌,不痴心妄想。曾国藩的“知天命”还算是比较积极,他提倡“人生做事,半由人力,半由天命”、“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欲壑难填的,欲望越大,危险越大!正如曾国藩强调的:“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知命,不自知,过分奢求福气,不懂得安分守己,不脚踏实地做人,就会招致祸患。所以说,不安分守己是一种薄德,也会让自己身上的福气越来越少!

3、好议论是否,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胸苞清浊,口不臧否者,圣贤之用心也;强分黑白,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无以自处,此凉德之三端也。”

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弄清楚事情原委,不分青红皂白,就臆断他人是否对错,这就是薄德的表现!

俗语云:“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但大家忽略了另外一句俗语“来说是否者,必是是否之人”。所以说,喜欢议论他人是否,本是一种德行浅薄的行为。议论他人是否,贪图一时口舌之快,容易得罪人不说,还冥冥之中让自己福气越来越淡薄。

其中,尤以“事后论人”和“局外论人”,是很多人的通病。事后论人,总是喜欢将他人说得非常愚蠢;局外论人,总是将难事说得非常轻松简单。这些行为都是肤浅又伤人的行为,不仅不会彰显你的智慧,还会讨人嫌,降低自身福气。所以说,薄德之人,往往有“好议论是否”这个特征。

以上就是曾国藩在日记说总结的:薄德之人,往往有这3个特征——幸灾乐祸,不安分守己,好议论是否。大家可以自我对照一下,看看你身上有没有。一个人福气越来越少,往往也会有这三个迹象,若有一个,您就要注意了!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朋友们,您最讨厌哪种薄德行为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您的每一次转发、收藏、点赞就是对作者的 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36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