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果说明代的用应愿的《印说》的出现是第一部较全面的印学理论,使明代的篆刻理论早熟于篆刻艺术的实践,那么,稍晚一些的甘旸所作的《印章集说》则是中国篆刻史上第一次对印学作系统性、条理性归纳的重要印学理论,如果说区别,周应愿的《印说》理论整理是大概念性质的,而甘旸的《印章集说》的理论则要具体得多,因此,如果要研究篆刻理论,甘旸的《印章集说》也不可错过,因为它带来的指导是具体的,是微观层面的。今天就说说甘旸这个人。(《印章附说》书影)一、个人简介甘旸这位印人,没有一般意义的完整传记,通常的记录是这样的:甘旸(?-后),又名旭,字旭甫,号寅东,秣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人,隐居鸡笼山,以书刻自娱,精于篆刻,尤嗜秦、汉印,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篆刻家。显然,这又是一位生卒年代不详的印人,不仅生年无考,就连去世年代也只有年以后的某个时间这样粗略的记述(孙慰祖《中国玺印篆刻史》载),大概原因是甘旸这个人属于自得其乐的隐者性格,所以,去世年份终于无考。他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废寝忘食,历时七年,自摹古印余万,辑成集古印谱《印正》,于万历丙申年(即万历二十四年,也即年)刊行于世。那么,这个年份,甘旸至少还是在世的。二、印学贡献1、批判《印薮》,刻成《印正》我们知道,顾从德和罗南斗的原拓古印印谱《集古印谱》最早(隆庆六年,即年)只钤印了20套,两人各留一套之后,流行于世的只有18套,后销行极佳,售罄后仍有各地印家不断求购,于是大致在万历三年(年),顾从德将《集古印谱》原钤本扩充,以木刻翻摹印行,改名《印薮》,既是木刻,则翻印方便,印数也即大增,达到了“及顾氏谱流通遐迩,尔时家至户到手一编。”(赵宧光语)的程度。可说是《印薮》风行天下。这对印学发展推动作用极大,由此,篆刻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仿汉摹古热潮。但《印薮》毕竟不是原印钤拓,且木质与金属、玉等材料物理特性不同,秦汉古印原貌尽失,甘旸“尝叹顾从德《集古印谱》木刻本(就是《印薮》),摹刻失真,神理不存,为‘辨邪正法’,乃依秦、汉印为范本,用铜玉摹刻,尽数载(七年)之功,于万历再申成《集古印谱》五卷。明末摹刻秦、汉印谱之风极盛,此谱最为上乘。”(《历代印学论文选》),这里的甘旸本《集古印谱》实际应称为《集古印正》,虽不是秦汉原印的原印钤拓,但却是甘旸依照原样重行摹刻的钤印本,比木刻的《印薮》要高明一些了。(西泠印社版《甘氏集古印正》书影)2、《印章集说》(即《印正附说》)创作除了刻印《集古印正》之外,甘旸还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在《集古印正》的后面写了《印证附说》,这是甘旸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著作,全书将印学所涉方方面面条分缕析、眉目清楚地整理了一遍,这是前无古人的,这些附说后世称为《印章集说》。《印章集说》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内容:(1)识篆,包括篆书源流、六书;(2)印史,包括玺印名称、各朝印章、印章材质、印章制作方法、印的文式、印钮类型、印章制度;(3)技法,包括篆法、章法、笔法、刀法四个要素;(4)印章品类,包括名印、表字印、臣印、书柬印、收藏印等;(5)印品,即篆刻作品的等级分为神、妙、能(出自周应愿的《印说》)三品,每品各有表述;(6)制印泥法,包括分辨朱砂、取蓖麻油法、煎油法、治艾法、合印色法等具体步骤。这实际上是对有史以来的印学作了一次系统性、条理性的归纳,这是前无古人的。比如在“白文印”一节,甘旸提出:“古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则古雅可观,不宜用玉箸篆,用之不庄重。”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不同印式的区别,小篆入白文印不宜的原则。同时,他还强调了篆法的重要性,比如,在“篆法”一节,他提出:“印之所贵者文,文之不正,虽刻龙镌凤,无为贵矣。时之作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溷杂其文,以更改其篆,近于奇怪,则非正体……”这其实是最早的字法原理。(《印正附说》关于白文印的论述)3、断定“三代”有印“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代无印”是元代大篆刻家吾丘衍的论断,后人跟风认同,到了甘旸这里,他明确提出“或谓三代无印,非也。”他的理论支撑是“《周书》曰:汤放桀,大会诸侯,取玺置天子之座。则其有玺印明矣。虞卿之弃,苏秦之佩,岂非周这遗制乎?”(《印章集说》)。他还明确指出“夫印始于三代,盛于秦汉”(《集古印正》)。虽然所引典籍并不十分可靠,且说法笼统(没有说明是那个朝代,夏、商、周?),但对于后世朱简等人篆刻史的研究,有很强的前导作用,到朱简的《印章要论》,朱简明确指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甘旸的作用很明显。三、篆刻作品(李思恒印)汉白文印式,回文印法这是甘旸认可吾丘衍关于回文印理论的作品(太羹玄酒)也是汉白文印式,有心者可以找来邓石如那方同印文印作比较,那个雄健多了,这个秀丽一些。(焦竑之印)是汉白文印印式,但显然,这方印要秀润一些。(古墨林)也是汉白文印式,但林的篆法调整,使疏密更强,雅趣顿生。(米万钟印)朱简也刻米万钟印,显然,两人的审美差异很大,甘旸的这方印,除了汉朱文印式外,或略有一些唐宋遗存。(三全道人)这一方印,则基本是宋元味的篆法了,这应当是他的失败作品,精神散乱,字法也不古,这是跟他的审美背离的。(聊浮游以逍遥)这是元朱文类的作品,虽还跟后来清代邓石如、吴让之等名家的水准相差尚远(多数是时代限制),实际上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准。刀法、篆法、章法均有可取处。此外,甘旸还有很多仿刻古代名家印的作品,临摹精到,形神兼具。如赵孟的“松雪斋,赵氏子昂”,宋皇室印“宣和”,以及“端居室”书斋印等,摹工堪称精绝。如图:(甘旸临“赵氏子昂”)(甘旸临“松雪斋”)(甘旸临“宣和”)(甘旸临“端居室”)甘旸的优势在于长达七年的精心摹刻研究,功夫不负苦心人,甘旸练就的一手高超的摹印本领,这也为其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印风虽受到文彭、何震的影响,但由于无人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汉印神髓。白文印线条较何震秀润(这是何震所不取的)老练,朱文仿汉一路,线条劲键,有钢切铜铸之美,朱文仿元朱文一路则篆法、章法、刀法精到,已非文、何所及(同时代里的优秀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甘旸能刻出这等功力不凡的朱文印(如上文的“聊浮游以逍遥”),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就整个篆刻来看,在明代这个时间段,特别是印学理论,甘旸肯定算得上是不可错过的大家。(之1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2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