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东海街道上九村的一座年古村藏有2块翰林院牌匾,抱着探寻文人、感受百年文风的心情,记者走进洞溪村一睹芳华。形似凤凰的洞溪村,村民奉程颢、程颐“二程”为先祖,百年祠堂成为族人血脉维系、祖训精神的传承胜地,也曾作为学校育人数十载,子孙中人杰辈出,培育出不少为村民尊敬的“凤凰”。而今时代变迁,古村已换新颜,唯剩祠堂相伴,向后人诉说一二。形似凤凰得村名 奉“二程”为先祖在上九村委会旁,一个恢宏大气的“凤溪村”牌坊昭示着古村的存在。明明叫“洞溪村”,为何牌匾写着“凤溪村”?“听说是因为这里的村落相连形如凤凰,又在尾部,故名凤尾岗,村前有溪流,所以叫凤溪村。”村民程玉洪介绍,年后,因‘凤’跟‘洞’读音接近,后来便改为洞溪村。往里走2公里左右,洞溪村启明门出现在眼前,门上对联写道“东湖绿竹成翡翠,西池锦鲤聚黄金”。对联中“东湖”“西池”描述的正是村前两个池塘。整个村落房屋依山势而建。每条巷子都有刻着“敦厚里”“乐居敦里”“毓秀里”等“门牌”。深入巷子里,道路逐渐往上倾斜。程玉洪说,这些旧房子现在都没人住了。今年村里投入万元,对村道以及一旁的房屋外墙进行翻新,如今能见到一面面崭新的外墙。年,族人程英棠、程兆民合力,走访了广州沙井、南海大桐、高明、阳江、河源、广宁厚溪等地,追根溯源,得知洞溪村的开村始祖是程祖华。据史料记载,程祖华是程一举的第七传嗣孙,而程一举是程颢的后代。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靖康二年(年),程颢嫡孙程昂避难进入韶关南雄,程氏一门在珠三角得到延续发展。“程氏子孙将‘二程’奉为先祖。”80多岁的老村民程二洪说,洞溪村的历史大约有多年,目前村中有村民近人,家家户户几乎都姓程。程氏祠堂与两棵百年龙眼树相伴,静看洞百年祠堂传承遗风 作学校育人数十载在处处新房的对比之下,老旧的洞溪程氏祠堂显得遗世独立。祠堂门前两棵超过百年的龙眼树郁郁葱葱,何时、何人所栽已无迹可寻,俨然与祠堂融为一体。程氏祠堂是同治十三年(年)秋八月重建,距今年。但祠堂何时始建,村中无人知晓。传承程门遗风,子孙中人杰辈出。祠堂内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门额上高悬的两块御赐牌匾,一块写“光绪二十年甲午,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臣程友琦恭承”,另一块则写着“光绪己未年,钦点翰林院编修,臣程友琦恭承”,两块牌匾分别是年、年所立。程友琦,南海西樵人,年中举,年中进士,广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至于程友琦的牌匾为何会悬挂在云东海的程氏祠堂,村中无人说得清楚。程氏祠堂为三楹二廊结构,祠堂悬梁、高墙都有精致的木雕、墙绘。根据《三水祠堂》记载,程氏祠堂“三间四进,硬山顶,博古脊,梁和柁墩金木雕人物故事装饰,卷草纹雀替。”在中堂后金枋上,挂有“崇敬堂”的牌匾。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时,将村内唯一的小学祖华小学拆毁。“当时祠堂也被‘日本仔’拆掉一部分,后来保住了,在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左右被用作学校。”程二洪说。十多年前,程氏祠堂的不远处建起了一座程氏宗祠。据史料记载,宗祠是家族的祠堂,而祠堂大多数是为族人中的某一个名人所建。各房族人中,如果有族人赚钱较多、位居高官,子孙便会在宗祠、祠堂附近再建公祠。程氏祠堂以其悠久的历史、突出的建筑风格被列入第四批三水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像是一名老者,与古树为伴,静看洞溪村的变迁。子孙历代不忘祖训 热心捐资建设家乡洞溪村村民始终不忘程门遗风。史料记载,光绪末年出生的程明辉,在民国初年首先提出创办祖华小学,并成为祖华小学的第一任校长,“常向学子演讲,教导子侄励志图强”。抗战前,程明辉移居越南,也在当地创办华文学校。程氏族谱记载着祖华小学的校歌:“凤尾岗头碧水滨,祖华小学焕然新。春光处处迎桃李,多方设教育英才。须努力,勿后人。教训遵规矩,总之阐三民。芸芸学子须前迈,振兴吾校在吾人。”如何吟唱,已少有人知。程氏祠堂修葺曾经历多次修整。年,程胜聪、程玉洪、程浩培提出重修程氏祠堂,得到族人的支持,大家出钱出力,改善祠堂内部设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程氏祠堂再历浩劫,写有“伊洛真派”“懿德可风”等字的牌匾被拆,精美的木雕被铲平。后来,族人只能根据记忆,参照古制,重修旧迹。年和年,洞溪村分别集资修祠堂建牌坊,出资者中也不乏旅居港澳台、越南等地同行宗亲。年,程氏族人对祠堂进行重修,年竣工。族谱记载:彼时千人共庆,宴席桌,觥筹交错,锣鼓喧天,盛况空前。“说服村民出资并不是很困难,大家都很支持家乡建设,工作开展得也比较顺利。”程玉洪就是其中热心家乡建设的村民,曾不吝资财,在修祠建牌坊中捐资2万多元,还亲自躬行,策划组织实施上述工程质量监督,其贡献获得了村民的认可。文/图佛山日报记者卢钰仪编辑/佛山日报陈玲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74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