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402685.html 引言 《逸周书》中有语云:“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这也直接说明了运用谋略的重要性,也更证明了只有经过对问题的缜密思考,制定得当的对策和方案,才能让己方在应对时不至于一败涂地,从而能最大化的获取利益以及优势。 由是如此,阴谋、阳谋这些手段也次第产生。而相较于阴谋的运用秘计、暗中策划,阳谋显然要更胜一筹。因为,阳谋的实施已然是已经确立了利益攸关方中一方的主导地位的,是几无可破之法的。一如,历史上有名的阳谋“二桃杀三士”、“围魏救赵”、“推恩令”莫不是如此。 其中,汉武帝朝时实行的推恩令,更是被冠以千古阳谋之称,被人赞为无解之谋略。这一阳谋的实施,在达到了限制和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同时;又通过这种“推恩”的方式使得诸侯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既没有了“反”的理由,又没有了“反”的实力。不得不说这一阳谋确实高明,但是事实上这一阳谋却并非无解,在当时就有一位诸侯王另辟蹊径,想到了一个另类的应对之策。 这位诸侯王就是中山王刘胜。历史上记载这位诸侯王劣迹斑斑,“为人乐酒好内”,也就是说这位诸侯王是一位喜好酒色之徒。 从这般记载而言,似乎这样一位昏聩的诸侯王面对汉武帝刘彻的推恩令,定然不会想出什么好的对策,然而事实上是他的计策却让自己以及他的后人受用无穷。而这个计策就是“有子百二十余人”。凭借多个儿子的“产出”,刘胜不仅在当世享尽了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即便是后人也是延传千载而不绝,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唐朝“诗豪”刘禹锡等皆是其后。 汉武帝的推恩令 作为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刘彻之所以实行推恩令,是有着时代背景要求的。在汉高祖刘邦初建汉王朝之时,为了巩固统治“不得已”而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折中策略。 这一措施,无疑为汉王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样被分封在地方的诸侯王势力也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而逐渐强大,以致于威胁到了皇权。 面对这样的境况,汉文帝继位之后采取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建议;而在景帝继位时,深感地方尾大不掉的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略进行削藩。可是,这样的举动也因为触及了地方诸侯的利益而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在周亚夫的辅佐之下景帝很快便平定了叛乱,诸侯国势力也大大受到削弱。 可即便是到了汉武帝初年,一如梁王等大的诸侯王势力依旧强大。如何解决这个危机根本的问题,便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武帝立国的重中之重。 适时,名臣主父偃上书建议“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这样的一项措施可以说是分化了原本因为利益捆绑之下的诸侯王集团,尤其是庶子、庶出的子嗣对于这样一项“恩令”趋之若鹜。 如是之下,大的诸侯王被分而治之,“大国不过十余城”,实力上的衰弱也让汉武帝再无后顾之忧,可以着手处理匈奴之事。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寥寥数语显然是难以全面概括的。这种触及诸侯王势力的法令,在实施之中也遭到了如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等人的阴谋反抗,只不过因为势力上的差距被汉武帝轻易平定而已。 毕竟任何的一项触及利益的法令的实施,决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中山王刘胜 中山王刘胜,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 在公元前年,他被敕封为中山王,自此之后,无论是从《汉书》、《史记》还是《资治通鉴》中的刘胜就成为了一个喜好酒色的昏聩诸侯王。 在这些记载中,就连他的兄弟广川王刘彭祖,都称他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一个只知道奢侈享乐,不知道辅佐天子、安抚百姓的藩王,又怎么称得上为藩臣呢? 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别看广川王刘彭祖在这里“慷慨陈词”,但事实上这位也并非我们普遍认知中的贤王。“巧言令色鲜矣仁”用来形容他恰当不过,在他的藩属内他不仅肆意妄为,构陷国相;就连害死太子刘据的江充与他也是关系匪浅。这自是题外之语,此处不做赘述。 那么刘胜真的就只是一个喜好酒色的庸碌之王吗?中国有句古语叫“观其言,察其行”,用在刘胜身上同样适用。 从表面上看,似乎刘胜确实如此,可内里的刘胜却又绝非表面上如此简单。在《资治通鉴》等史书在描述刘胜时,都提到了一则《闻乐对》的故事。 在这则故事之中的刘胜,他的话语口灿莲花,尽显其聪明狡黠。在建元三年(前年),刘胜与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等人进京朝见汉武帝。 适逢汉武帝与诸王宴饮,可刘胜在听到丝竹之乐后却突然间嚎啕大哭。这样的一场宴饮,身为诸侯王的刘胜却突然哭泣起来,汉武帝自然要过问一番。 接下来“一级演员”刘胜开始发言:臣闻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故高渐离击筑易水之上,荆轲为之低而不食;雍门子壹微吟,孟尝君为之於邑。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夫众煦漂山,聚虻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椎。…… 在这百余字之中,刘胜提及了高渐离、荆轲、雍门子、孟尝君、周文王、孔子等等;同时又声泪俱下、动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咱们是亲戚,群臣却想着打击排斥宗室,让骨肉亲情冰雪般的融化。这不正是我悲伤的原因所在吗? 听罢了这般言辞恳切的话语,任谁也不会相信这样的刘胜只会是一个喜爱酒色之流吧。至于这样做的原因,恰是他知道在双方实力对比上有着明显的优劣之后的才做出的正确选择。 《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武帝听罢“上听闻,亦哭言,曰‘然’于是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 汉武帝也被“感动”了,增加了对诸侯王的礼遇,也废止了官吏检举他们不法的文书。就目的而言,刘胜显然是完美的达成了的。 而就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作为明显弱势的一方,刘胜没有如淮南王、衡山王那般“蚍蜉撼大树”,而是顺而从之,于是就有了““有子百二十余人”这样令人惊诧的做法,如是他以及他这一脉也最大化的获得了利益。 当然,仅仅是用生子个并不能够完全打消汉武帝的防范之心,于是喜爱酒色也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他的另一项“好的技能”。 这一点上,从年中山靖王墓的发掘之中,发现海量的文物也可见一斑。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都是出自其与夫人的墓之中。 小结 在《诗·大雅·烝民》中有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可以说中山王刘胜完美的践行了“明哲保身”的思想。他有的决然不只是表面的喜好酒色,而是从深层次的准确定位自己、竭尽所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此言非虚,而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显然是一本上上之选,这本书记载了16朝年的历史,它“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更是被称为帝王之书。 可以说读懂了《资治通鉴》,就读懂了中国文化浸润之下的中国处世原则、处世智慧。对此曾国藩说:它能开拓心胸,增长智慧;梁启超更是毫不讳言:这是天地一大文也。伟人对于这本书更是先后17次批注,还称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每每读都能获益匪浅。 下面这本(学海)彩绘版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它在保留了文言文的基础上,也有着详细的注释,并有配图。现在价格也只要60元,还不够一顿饭钱,便能汲取其中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17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