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颜小二述哲文 前段日子颜小二写了一篇关于孔子认为“木讷”是接近“仁”的“品质”的文章,继而指出,在孔子看来,真正善者、仁者,可能并不是最“耀眼”、最“能言”的那一位,而是人们眼里有些个“木讷”,话不多、不耀眼的“沉稳人士/老实人””。 但颜小二发现,有些朋友将“木讷”与常规意义上的“笨拙”、“嘴笨”、“反应慢”等划上“等号”。 当然,孔子之接近“仁”之“木讷”的君子人格绝不是这般简单! 于此,颜小二觉得有必要结合道家老子曾说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眼里的“木讷”。这里的“木讷”,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嘴笨、反应慢,更多是指道家老子之“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内心宁静的“安定”与“谦逊”。 今天,请各位和颜小二一起品一品,道家于木讷上指出的“守拙智慧”。 1、“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背后的“无为智慧”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老子》一书第四十五章中的一句话,就字面意义来说,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笨拙,真正善辩的人,在表现上往往有些个“木讷”,不爱多说话。交朋友的话,自然是交这样的人。 回归理论。就字面意义理解道家老子这句话,许多朋友可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看上去笨拙又不善言辞的人,怎么会是胸中有大智慧、能说会道的那位智者呢?结合道家“无为”思想,可能更能理解道家“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教人谦逊的“守拙智慧”。 其实,就颜小二看来,道家老子讲“无为”,更多是在强调主观上的“无为”,继而展现人在客观上的“无不为”。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发布于百家号这是什么意思?所谓“主观上的无为”,其对象指的是人主观思维上的“刻意”。“刻意”之下有偏私,偏私之下就有立场。人因自己的立场,便会排斥与自己对立的立场。于此,在“刻意”的利己排他之下,人可能会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之道”,顺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长此以往,违背自然之道行事,将害人害己。 而万事万物最好的发展状态,便是顺着自然之道如“顺水推舟”一般,有条不紊地发展变化,于此,人在主观上并没有生于“私”的“算计”,而外物却在“自然之道”下发展到了最合适的状态,这可不就是“主观”上的“无为”与客观上的“无不为”吗? 2、“守拙”智慧 通过上面解读,理解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再来理解“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容易多了,而这句话中,其实藏着道家的“守拙”智慧。 在道家老子心里,真正的“大智慧”并不是“人有我优”的所谓“高人一等”之高明,毕竟“天地不仁”、“道无偏私”。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发布于百家号所谓的“高人一等”不过是人的虚荣心、攀比心在作祟,而人的攀比心和虚荣心才是限制人发展、让人与“道”背离的存在。 因此,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心思更加“安静”,亦无心去刻意彰显自己,以此让自己看上去比谁“高明”。于此,他们“超脱”的内在修养因为不与人攀比的性子,反而在功利竞争中显得有些“笨拙”,继而便有了道家“大巧若拙”的客观表现。 同理,所谓“大辩若讷”便是说,真正善于言说、胸中满是智慧的人,可能显得有些个“木讷”。这种“木讷”不是他们不会说,而是他们“不多说”。他们发言,往往在最适合的“时候”,发言不为“求突出”、“显本事”,而是在需要自己献策的时候“发言”,而在拍须溜马的时候就显得有些个木讷笨拙。接地气点来形容这种大智的“木讷”可能以“一语中的”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结合版,更接近些吧。 3、真正得“道”的智者,往往有些个“拙”和“讷”,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道家“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段话中点明,争强好胜之下的“巧智”与“善辩”,不过是人陷入“追名逐利”的攀比中伤人害己的表现,这是不得“道”的体现,而真正得“道”的智者,往往有些个“拙”和“讷”,他们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木讷。 这种“拙”和“讷”并不是说他们“没本事”,而是他们的“真谦逊”让他们收敛自己的锋芒,看上去“拙”和“讷”,但颇有点“高手在民间”的意味,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发布于百家号于此,我们也能看出,道家老子“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句话,可能更多在告诫“争名逐利”的世人静下心来,以“守拙智慧”修心养性,以谦逊的态度保住本心。 所以,当我们真正遇到“拙”和“讷”的大智之人,一定不要错过,要真心去其交友。说不定对方能在你我“低弥”的时候拯救我们,或是成为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那个引导我们“脚踏实地”的关键人物。世事无常,谁说得准呢?毕竟,交友是智慧,关键还在选择,各位觉得呢。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发布于百家号,冒充、搬运等侵权,发现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