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三月三上巳节,

听《溱洧》,上梧桐,

风乎凌云,咏而归。

凌云道旁,郁郁葱葱,风清气爽。十里杜鹃装点山间,粉、红、黄、白,摇曳枝头。

此刻,置身梧桐山中,耳畔的《溱洧》乐声和林间的鸟鸣声,相和成趣,更显欢快无限。

“我们要把日子过成诗”,魏俊梅老师的话萦绕耳畔。

当踏青郊游、登高望远,当这满眼的苍翠,遇到《诗经》,配之以《溱洧》,生活的诗意不期而至。

美好的时节,加上疫情形势好转,今日梧桐山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登山人流,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尽享明媚春光。

其间,也有不少青年男女,结伴登山。偶听得一两声打情骂俏之语,瞥一眼得见男女脸上按耐不住的喜悦。

青春的美好,杂之以春天的气息,一切似乎更加生机勃勃了。

眼前所见,与《溱洧》一诗中描述的情境颇为相似。时隔两千五百年,时过境未迁。

《溱洧》中,郑地溱、洧河畔男女相会的情景,如今生活中同样时常上演着。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是一首描写上巳节民风民俗活动的诗歌。溱、洧,是古代郑国的两条河水。

这两条河水在《诗经·郑风》前面的诗篇中已有出现,如《褰裳》一诗。两首诗所载,皆与当时郑国三月三上巳节,溱洧河畔聚会的风俗活动有关。

“殷其盈兮”,可见当时参加聚会活动的人之多,现场也是熙熙攘攘。而在这初春时节、溱洧河畔,诗中的士与女,相遇了。

也许是那无意间的一抬头,也许是猝不及防的四目相对,又或许是擦肩而过后的一回眸……总之,他们的眼中出现了对方。

从邂逅相遇,到相约同行,从戏谑调侃,到“赠之以勺药”,美好如约而至。

芍药(图片来自网络)

诗人可谓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拍摄记录整件事时,各种镜头灵活切换,且恰到好处。

先用全景镜头呈现故事发生的环境:“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矣”——清澈的河水,在春风的吹动下,荡漾起阵阵涟漪。

再拉近镜头拍摄士与女,聚焦女子说话时的情态,这也是全诗最出乎意料的一幕,主动搭讪之人竟是——那位女子。那一句“且往观乎”定是娇羞甜蜜的,正如魏老师吟诵中所传递的那般。

紧接着,一句“洧之外,洵吁且乐”,镜头跟随士与女的目光,转变为大全景、远景镜头,热闹的聚会场面出现在眼前。

随即又把镜头慢慢拉近,再次聚焦到置身聚会中的主角身上,通过轮流切换两个特写镜头,呈现士与女“伊其相谑”,互相戏谑、调笑的画面,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爱意萌动。

兰草(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环境、人物之外,故事中还出现了兰草和芍药——“方秉蕑兮”“赠之以勺药”。作为高明的摄影师,诗人又是如何呈现这两种植物的呢?

兰草,被郑国人誉之为国香,名曰“蕑”,与“坚”谐音。诗中女子“秉蕑”,即手持兰草,意为坚定情意。

而最后“赠之以勺药”则有定情之意。据记载,在古时“药”与“约”同音。在现在的客家话和一些方言中,也确是如此。因此,相赠芍药花,便有了这样美好的寓意。

如何用镜头表现女子手中的兰草,和男女互赠的芍药花呢?我想这一定是要用“蒙太奇”镜头的。

兰草的镜头和士与女邂逅相遇的画面衔接,芍药花的镜头和男女相互戏谑的情景衔接,在兰草、芍药花的淡入、淡出间,与人物、与情景相互映衬,便表现出了它们美好的寓意。

《溱洧》既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景画,又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故事片!

如果说《子衿》“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钱钟书《管锥编》),那《溱洧》可算得上是一篇完整的言情微小说。环境、人物、情节,小说三要素,完全具备,且独具匠心、妙趣横生。

听着、吟着这样一首《溱洧》,继续拾级而上。欢快的吟诵声、大自然的声音,美妙唱和。口中生津,心中涌动着一股甘美的气息。

年4月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84.html
------分隔线----------------------------